本文转自:潍坊日报
付晓卿
新课程标准提出,要逐渐达到“校内锻炼1小时,校外锻炼1小时”的要求,如何保质保量完成这一要求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。学校经过调查研究发现,传统体育游戏内容丰富、规则易懂、娱乐性强,在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游戏既可以丰富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,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,而且传统体育游戏活动往往不受时间、空间、天气和人数的限制,可以就地取材,有效解决当下学生课间10分钟无法走出教学楼这一问题。同时,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传统体育游戏也可以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。为此,学校组织体育组积极开展了传统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。
多渠道丰富资源。学校不断搜集和购买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所需的器材。鼓励师生将生活中的废弃资源变废为宝和加以创新性改造,充分调动学校师生家长的主观能动性,利用劳动课和课余时间等制作传统体育游戏开展所需要的器材。启动课题项目资金,购买了课程所需要的部分传统体育游戏的器材,为课程的打造做好准备。通过搜集、创新性改造等方式,建立了学校的“传统体育游戏数据资源库”,将之分为肢体类(滚铁环)、场景类(跳房子)、线绳类(翻绳、跳皮筋)、竹木类(抽陀螺、打腰鼓)、纸类(纸鸢)、综合类(扔沙包)6个大类,根据每个类型的传统体育游戏合理运用。同时,建设传统体育游戏馆,供孩子们充分探索材料和游戏的玩法。
多模式建设课程。每个项目安排一名体育教师负责,充分挖掘和收集整理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中的语言、规则、肢体运动、生活经验和本土文化资源等元素,编订《小学传统体育游戏课程规划》,如翻绳游戏,单人玩时,将绳圈套在双手上,撑起在空中,用双手手指或缠或绕或穿或挑,经过翻转,将线绳在手指间绷出各种花样图案(乌龟、蚊子、松紧带、桥、喇叭、秋千等)。双人玩时,其中一人用手指将绳圈编成一种网状结构的花样,另一人在此形状基础上,把手指插到绷绳的花样内,通过勾、挑、翻等技巧,将线绳移到自己手上,并且改变了前一个人编出的花样(棋子块儿、麻花、网花等),然后相互交替编翻,直到一方不能再继续翻下去或者是绳子打了结为止。
根据学校课程规划,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,邀请潍坊市教科院和区教科院专家老师到校进行指导,进一步挖掘传统体育游戏所包含的与学生核心素养有关的运动能力、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。如扔沙包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,为标枪等项目的发展奠定基础;踢沙包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下肢力量,为足球的射门等动作奠定基础。根据专家提出的传统体育游戏对竞技体育发展的重大作用,学校进一步进行了传统体育游戏大单元教学研究,不断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。
建立学校传统体育游戏社团,安排专业体育教师进行教学,结合课程规划,每个月制定一个主题,进行大单元教学,在每天的延时服务活动中进行训练。同时每月进行比赛和展示,以“勤练和常赛”为主,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以及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。
多方位开展活动。在我们的校园里,学校美育和体育的发展往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紧密结合,传统体育游戏是人生的第一部教科书,正是这些传统的童年游戏,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。为了使优秀传统体育游戏继续传承和发展,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,我们制定了《小学传统体育游戏节实施方案》,组织了第一届传统体育游戏节和第二届传统体育游戏节,在传统体育游戏节中,每个年级至少参加一项传统体育游戏项目,如一年级撑交、二年级踢毽子、三年级跳房子、四年级抽陀螺、五年级滚铁环、六年级跳皮筋。同时,全校分级部进行腰鼓的展演,通过活动的开展,真正落实“教学、勤练、常赛”,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,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“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”。
传统体育游戏不能封存在博物馆中,我们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体育游戏,让传统体育游戏再放光彩。
(作者单位:潍坊经济区锦绣学校)